中国端午文化的发源与继承
当前位置: 主页 > 阅读写作 > 中国传统文化 >

中国端午文化的发源与继承


栏目: 中国传统文化     |      作者:韩 鹏

[提要]我国南方诸省,往往把农历五月端午节与祭祀伍子胥、屈原、曹娥等联系起来,却忽视了五月端午文化来源于华夏人文始祖伏羲乘龙舟浮渡昆仑,肇始太极八卦原始文明,以及古代历法中方位、节气等文化的本质内涵。因此,出现了错将五月端午节、竞渡龙舟,祭祀人文始祖龙师伏羲乘龙舟逃生的文化源头,解释祭祀伍子胥、屈原、曹娥等文化传承的历史现象。本文通过对伏羲太极八卦以及古代历法方位、节气等文化的深入研究、论证,意在发掘、传承和弘扬五月端午节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端午节  龙师伏羲  太极八卦  历法  节气  太阳 夏至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这说明端午节不仅与夏季有关,也是农历中的重要节气。

中国的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汉历、老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法之一。其实,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缺)望(圆)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农历又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故称阴阳历。

\

                 朔月望月位置图     

    端午节就是用农耕历法,即农历推算出的传统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完善于汉代,加之主要是汉族人使用,所以,中国其他民族、包括清朝刚建立时,都把此历称为汉历。到民国建立后,因使用西历,此历称为旧历或夏历。

    端午节的缘起与夏季的节令、气候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也称为夏节。夏历中的端午节,不仅产生于夏代历法中的夏天、夏季、夏阳、夏至时节,也与伏羲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的日月运行、节气变化、地理方位等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

 一、伏羲太极八卦文化中的夏、阳、午文化。

    伏羲,是华夏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是他一画开辟人文之天,肇始了华夏民族的太极八卦文化,指引华夏先民进入了原始文明时期。而太极八卦文化就是华夏先民最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生活、狩猎、农耕、休息等使用的历法雏形。

在太极阴阳学说中,阴阳之阳就是阴衰阳生之位,就是一年、一月、一日的开始之位,在二十四节气中为冬至之位;阴阳之阴就是阳衰阴生之位,就是一年、一月、一日的半数之位,在二十四节气中为夏至之位。

         \

              太极阴阳冬至夏至位置图

在太极四象学说中,北方为太阴、黑、水、玄武、冬季;东方为少阳、青、木、青龙、春季;南方为太阳、赤、火、朱雀、夏季;西方为少阴、白、金、白虎、秋季。所以,南方与太阳、夏季方位、节气相对应。

      \

                      四象四方图

    在太极八卦学说中,八卦与八方相互对应,乾卦在西北,坎卦在北方,艮卦在东北,震卦在东方,巽卦在东南,离卦在南方、坤卦在西南,兑卦在西方。南方离卦,尚九阳刚之爻居于阴柔之位,此时的太阳到达由盛转衰的顶点,象征光明达到了极点,是阳降阴升之位。

在太极天干地支学说中,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已、辛、癸为阴;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地支中的子位,为太阴、北方、冬季之位;地支中的午位,为太阳、南方、夏季之位。因此,午为夏、为阳、是南方的象征。

\  

 

天干(十干)

地支(十二支)

干支名称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丙、戊、庚、壬

子、寅、辰、午、申、戌

乙、丁、已、辛、癸

丑、卯、巳、未、酉、亥

            月份、节气、天干、地支、阴阳对应图

在地支与十二月份、二十四节气学说中,夏代一年开始的子位为农历十一月、节点大雪、气候为冬至;丑位为农历十二月、节点小寒、气候为大寒;寅位为农历正月、节点立春、气候为雨水;卯位为农历二月、节点惊蛰、气候为春分;辰位为农历三月、节点清明、气候为谷雨;巳位为农历四月、节点立夏、气候小满;午位为农历五月、节点芒种、气候夏至;未位为农历六月、节点小暑、气候大暑;申位为七月、节点立秋、气候处暑;酉位为农历八月、节点白露、气候秋分;戌位为农历九月、节点寒露、气候霜降;亥位为农历十月、节点立冬、气候小雪。可见,在夏季农历五月,正是夏至、地支午方位。因为五月与地支午位对应,故五月也称午月,地处南方、夏至之位。

          \

        十二地支、月份、二十四节气对应图

二、端午节民间习俗源于伏羲太极八卦文化。

由人文始祖伏羲肇始的、古人传承的太极八卦文化可知,太极阳盛之位,四象朱雀、四色火赤、四季太阳、中夏之位,八卦离卦正南之位,地支午、节气夏至之位,也称正阳、端午、端五、端阳等。

古人以这一方位、时间、节气,作为祭祀大自然和人文始祖恩赐的节庆,又称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或称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等。

地腊节:源于尊崇太极之道的道家中的五斋祭日之一,也指农历五月五日。据北宋著作佐郎张君房道家著作《云笈七签·卷三七》记载:“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节日名侯王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1]

天中节:根据太极阴生阳衰交合之位而来。明代学者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记载:“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2]

说明天中节的端午,是太阳运转至天中之时,也是阳性最鼎盛的午时。此后,便开始衰落。而阳性自古被视作父亲、男性的象征。所以,日本也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寓意着男人秉承天之阳气。明代著名剧作家叶宪祖在《碧莲绣符》的诗中认为:“天中令节欣相迓,地腊灵辰福转加。”[3]说明“天中令节”也与“地腊灵辰”相对应。

端午节:端午的“端”字具有阴气“初始”和“中正”之位的文化含义。因此,“端五(午)”就是“初五”、“中午”、“正午”。按照古代历法,五月正是地支午位,故也“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演变成了“端午”。据清代学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4]

端阳节:“端”字为中,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端”:“中,地也”[5];“阳”字为五月仲夏、太阳高悬之意。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仲夏登高,顺阳在上”。[6]

五月正是仲夏季节。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地支之一,农历五月也称午月。五、午同音,五月五日俩五相重为重五,故端午节又名“重五节”、或“重午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在太极阴阳文化中,阴是月、妣母、女性的象征;阳是日、考父、男性的象征。伏羲、女娲阴阳合婚、创造了华夏民族,被古人视作中国最早的父系母系。史典认为,伏羲为雷神之子。如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羲龙身而人头,鼓其腹。”[7]

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衔图之瑞,乃以龙名其百官师长,故曰“龙师”。春秋史官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伏羲“ 大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8]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以为宓(伏)羲,龙师名官。”[9]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也记载: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10]伏羲氏有赤龙氏、降龙氏、上龙氏、屠龙氏、青龙氏、水龙氏、潜龙氏、长龙氏、白龙氏等部落组成。所以,华夏民族是伏羲青龙氏的后裔子孙,即龙的传人。

         

        \                              
                       龙师伏羲画八卦图

在太极八卦文化中,南方、太阳、端午为伏羲所在的天、乾、一之位。所以,伏羲又称作天皇、太一、龙图。因此,迁徙到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方的华夏民族,自上古时期以来就有在夏至、端午时节以龙舟祭祀伏羲的民俗传承,又以太极八卦文化中的南方蛮越地区最为流行。

  \

\

               八卦南方天、乾、一与四夷方位图

浴兰节:夏至、端午时节,正值仲夏,是一年之中蛇、蝎、蜈蚣、蜥蜴、蟾蜍等五毒动物活动频繁的时期,也是由五毒引发人类疾病的多发季节。五月还是兰草新芽争相出土的重要季节,兰草有解热清暑、化湿健胃、止呕的医疗作用。所以,汉代礼学家戴德《大戴礼》记载:“午日以兰汤沐浴”。[11]说明古人有兰草汤沐浴去污除毒的风俗。

菖蒲节: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防疫驱邪的灵草;菖蒲节是指“祛病防疫”的“重午”时节。古人认为,“重午”是五毒尽出、阳阳对立犯禁忌的日子。因此,端午时节的风俗文化中多有驱邪避毒的内容。此时,古人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以求辟邪,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由此可见,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伏羲太极八卦及其所衍生的历法、方位、节气等文化,流行于太极八卦文化的南方、南蛮、荆楚、蛮越方位,大致为今长江以南地区。

   \

             太极阴阳与二十四节气图

三、端午节龙舟竞渡于中国南方的历史原因。

上古时期,随着三皇五帝氏族不断繁衍发展,居住中原南部的华夏先民逐渐向蛮越、荆楚等南部方位的淮河、汉水、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春秋时期之前,便已形成了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习俗。

龙舟竞渡文化的本质,是上古时期发生了毁灭性的大洪水,华夏始祖伏羲、女娲以葫芦作舟船,浮渡洪水,逃生到昆仑山成婚,使人类生存繁衍下来。所以,唐代李冗《独异志·卷三记》记载:“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12]

     \

                 伏羲女娲浮舟图

洪水过后,伏羲在太极时期天地一片混沌的昆仑山,调和阴阳,归正天地四时和日月星辰运行之道,开始了肇始太极八卦,也就是华夏民族人文历史的创世历程。因此,西周文王所著《易经·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3]

在佛教文化中,对伏羲(伏牺)开辟人文天地、肇始太极八卦文化,也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如隋唐时期佛教禅师道绰《安乐集》记载:“故须弥(昆仑)四域经云,天地初开之时,未有日月星辰,纵有天人来下,但用项光照用。尔时人民多生苦恼,于是阿弥陀佛遣二菩萨,一名宝应声,二名宝吉祥,即伏牺(羲)女娲是。此二菩萨,共相筹议,向第七梵天上,取其七宝,来至此界,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定其四时,春秋冬夏。时二菩萨共相谓言,所以日月星辰,二十八宿西行者,一切诸天人民,尽共稽首阿弥陀佛。”[14]

    \

                  佛教须弥山示意图

佛教文化中伏牺(羲)、女娲创日月星宿、定春夏秋冬之说,显然是对华夏民族伏羲、女娲创造人文世界神话的延伸,也适应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需要。这与《楚帛书》[15]记载,洪水过后一片混沌,于是伏羲等进行创世,归正天地四时和日月星辰的运行,调和阴阳的文化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尽管华夏各民族对端午节的称呼不同,祭祀先祖的对象也有差别,但总体而言,都与天降洪水,伏羲、女娲兄妹俩以葫芦作舟船,登上昆仑山,躲过劫难后男女合婚,繁衍人类的文化内涵大同小异。尤其与上古时期伏羲肇始太极八卦文化和古代历法制度密不可分。

  \

               北宋开封皇宫宣德门五门图

因此,依照伏羲太极八卦文化创建的帝王皇宫的正南门,也称“午门”、“端门”、或“端午门”。端、午代表着日中、正、阳、南等含义。所以,端午门也称正南门、正阳门等。依照古代礼仪旧制,皇宫内设有五门三殿,如:南京的明故宫从外向内依次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现在仅有午门尚存,端门早已消失。历史上的端门应在午门的南部,同样位于中轴线的御道街上。

按照太极方位学说,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方位,子是正北,而午是正南,所以南门就叫午门。而皇宫正南方位的中轴线、即御街,也是皇城南北的“子午线”;又因是通往太极八卦南方天、乾之位的御道,也称“天街”。按太极八卦和古代历法中的时间学说,古人用地支的午位,表示现在一天11点至13点的时间段,故称午时、中午。皇宫内午时会敲钟表示吃饭,也称午饭。

至于端午节是祭祀春秋时期苏州的伍子胥、战国时期汨罗的屈原、或是东汉时期上虞的曹娥等,都不过是借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祭祀伏羲的端午文化和龙舟竞渡民风传承,祭祀不同地区的人文英烈而已,无法与祭祀华夏人文先祖伏羲的久远历史相比,也无法用伏羲肇始的太极八卦以及古代历法文化做解读的依据。

总之,伏羲肇始的太极八卦以及古代历法文化,才是华夏民族五月端午文化和祭祖风俗形成的根本原因。而伏羲肇始的太极八卦以及古代历法文化,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根本性、代表性的母体文化。

文献来源:

    [1](宋)张君房 辑:《云笈七签》,齐鲁书社,2016年8月1日 版。[2]:(明 )田汝成 辑撰:《西湖游览志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明)叶宪祖:《碧莲绣符》,《续修四库全书>第17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出版社,1983年6月1日版。

    [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1日版。

    [6](南朝梁)宗懔 著 宋金龙 校注:《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晋)皇甫谧 著(清) 宋翔凤 钱宝塘 编《帝王世纪 山海经 逸同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28日版。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1月1日版。

    [9](汉)班固 撰 颜师古 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

    [10](唐)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1](汉)戴德:《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7月版。

    [12](唐)李冗 张读:《独异志》,中华书局,1983年6月1日版。

    [13](周)文王 著:《易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1日版。

    [14](南北朝)昙鸾 (南北朝)道绰 著:《昙鸾大师 道绰大师文集》,九州出版社,2014年1月版。

[15]李零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出版 ,1985年7月版。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100个中华历史成语经典故事

    下一篇:“中”是华夏民族的思想灵魂和创世根基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文学网   学习力教育研究   学习型城市建设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现代家庭教育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中国刺绣文化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中国健康生活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艺术收藏投资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国际教育观察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中国茶文化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天赋教育前沿   天赋教育观察   中华人物谱   科幻选刊   高考季   思维训练   中国爱情文化网   学习型城市建设   学习力教育中心   学习力训练中心   中小学教育网   家长学院   城市品牌建设   中国书画网   思维谷   玩中学   趣味地理   趣易理   股票投资知识   学习型校园   中外历史文化   艺术起点   校园文化建设   学习力测评   研学番茄   政府画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