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南沟进行的一场山地腰鼓演出上,腰鼓手们尽情起舞。新华社记者 刘潇摄
新华社西安11月15日电(记者孙波 梁娟 陈晨)今年38岁的李东东没有想过,在丢下心爱的腰鼓20多年以后,自己会重新与这儿时的“伙伴”结缘,并依靠着它渐渐走出贫困。
在李东东的家乡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腰鼓是流传2000多年的民俗,更是融入当地人生命的生活方式。丰收时、年节时、嫁娶时,在尘土飞扬的黄土地上,人们总会打起这刚劲激昂、气势磅礴的腰鼓。“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彰显出古老艺术的生命力和普及度。
和许多当地人一样,李东东自儿时起便与腰鼓结缘。小时候,挎上鼓,系着白羊肚手巾,神气地打上一场腰鼓,是他最享受的快乐时光。但在很久一段时期内,打腰鼓只能当作爱好,却挣不来钱,更打不走贫困。
“那时候太穷了,经常吃不饱饭。我16岁就辍学外出打工,什么苦都吃过!”面对贫困,李东东尝试过改变。他搞过蔬菜大棚,腰包刚鼓起来,打击却接踵而至。父亲、母亲相继患病,婚后生子,孩子又患有脑瘫。一场场变故,几乎将这位硬朗的陕北汉子彻底击垮。
李东东的际遇,代表着黄土高原上不少贫困人口生活的两个截面。位于中国西北的安塞,是黄土高原民间艺术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腰鼓、剪纸、农民画、曲艺和民歌,是这里的5张文化名片。但贫穷同样曾是黄土高原的代名词之一。尽管并非贫困县,但在只有17.79万人口的安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也有1.39万人,李东东便是其中之一。
但生活正经历着巨大改变。中国正在实施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工作,一系列政策将李东东一家从贫困的泥淖中拉出。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将“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作为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
“如果不是精准脱贫,我不知道还会在绝望中徘徊多久。”李东东感慨地说。在脱贫攻坚中,安塞把5张文化名片作为带动脱贫的方式,力图让古老的民俗创造出新的财富。
李东东就此重拾丢下了20多年的手艺。他参加了安塞区为贫困户专门举办的腰鼓培训班,凭借着当年童子功的基础,一个星期之后拿到了结业证书。
李东东惊奇地发现,时过境迁,腰鼓真能把贫穷“打跑”:过去一年间,5000万游客到延安旅游,许多人顺道坐半小时车来安塞看腰鼓、听陕北道情。今年才开张的冯家营民俗文化村,威风的腰鼓表演时常座无虚席,短短半年就接待了51万名游客。
在扶贫干部的介绍下,李东东加入了安塞励志扶贫艺术团,在这个团里,登记在册的96名成员都是和他一样的贫困户。如今,他们经常受邀到各地演出,今年以来分别到北京、江苏、甘肃等地进行了32场商业演出,一些“明星演员”甚至“单飞”,组建了新的演出团队。
11月15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贫困户李东东在搬进的安置房新家里整理物品。新华社记者 刘潇摄
“我今年打了50多场了,每场收入有150多元。前几天延安南泥湾机场通航,我们就去打了个痛快,还临时加演了一场。”李东东的腰鼓打出了名气,他的手机里有7个和腰鼓有关的微信群,不时闪动着各地邀请演出的信息。他还时常外出到其他县区甚至省外教授安塞腰鼓技艺,收入不菲。
因为精准扶贫,李东东与贫困渐行渐远:被列为贫困户后,患癌症的妻子做手术,政府给报销了90%的医疗费。患有脑瘫的大儿子被送到延安市特殊学校就读,学费免交,每学期还有1000元生活补助,上初中的小儿子也有400元补贴。
在他位于安塞城区的新家里,打腰鼓和务工挣来的洗衣机、沙发、抽油烟机、热水器等电器陆续进屋。住进这套按政策享受的贫困户安置房,李东东一家只花了1万元。
他对家庭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新安排:除了打工打腰鼓,他想在老家开个养鸡场。为此,他已经囤好了数千斤玉米,装下了家中满满两个玉米篓子。
在古老的黄土高原上,民间文化艺术正在成为群众脱贫的重要渠道。统计显示,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安塞近年来已有2000多名经过培训的贫困人口,参与到腰鼓、剪纸、民歌、绘画等文化艺术工作当中,直接带动了350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