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所大限已到:各地争先抢救命稻草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文章作者:赵磊 薄继东
文交所先要产权化
沈其斌表示:“许多文交所的从业人员是一种短期投机心态,参与者也是一夜暴富的心理,所以文交所乱象是必然的。”他认为,文交所必须有严格的监管机制、完善的价值评估体系、严格的准入制度、科学系统的规范操作,这样才有可能健康持续发展。
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总裁、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院院长彭中天,作为“文交所”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文交所的合理路径应该是第一步是产权化;第二步是资产化,只要承认了资产化就可以跟银行抵押贷款,就可以金融化;第三步才是证券化。证券化更遥远,但它将是未来的方向。”
“文交所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把握理性投资和安全交易,着眼于策划中长期盈利模式,拓展多种投资盈利渠道。”李新华认为,今后文交所核心功能仍然是艺术品交易平台,“这可以起到加速艺术品市场流通的作用,比如,可以将征集艺术品出租,以用于展览、陈列、会议装饰、专项收藏交流等,从而获得收益,并返还给投资者。再比如,与民间收藏家合作,将优质高端的艺术品进行法定认证后集合成小型资产包,由私(公)募基金整体打包再上市,由艺术品收藏机构集资认购或单位合作认购。当资产包中的艺术品实质流通后,所获得的资金在赋税后连本带利地返还给投资者。”
鉴定和估值是最大的瓶颈
在艺术品金融化过程中,鉴定和估值是最大的瓶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艺术品金融化无论是用艺术银行、艺术基金与信托投资,还是用艺术品按揭与抵押等方式,形成金融产品后,要在全社会流通,作为金融衍生产品,其品质的鉴定和评估就不能像拍卖行那样,艺术品的真伪完全由买方自负,它也有别于黄金的鉴定、成色评估,因为黄金已有准确的科学测试标准。因此,具有公信力的权威鉴定和公正价值评估是最重要的配套基础,这个配套基础亟待完善。”李新华说。
“要让一个没有规制的抽象概念(艺术品)融合一个标准和精确的概念(金融),首先要找到它们融合的平台,或许文交所就是一个平台,但是不论是银行、评估机构还是基金等等角色单位参与,这里面始终绕不过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真假甄别和价值认定。”孙云龙说,“尤其是古董,这在中国千百年来交易的潜规则就是‘周瑜打黄盖’,你认为是真的就是真的、你认为值就是值!因此两者彻底的融合是比较难的。”
沈其斌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目前中国艺术品价值评估主要体现在传统书画和古董古玩,而现当代艺术价值评估是空白的,但即使在传统方面也极其混乱,评估机构和个人的诚信问题受到很大的挑战和质疑。要突破这些关键在于机制设计和相关监管上把利益输送和利益界限划清,同时有一套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
正戎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孙云龙认为,在鉴定和估值方面只有国家层面可能有公信力,“所以真正规范首先是国家要制定法律,而不是着眼眼前利益,其后再是稳步逐渐扩展和操作。”
业内已经开始尝试。目前,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正在做艺术品价值评估系统。此外,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也在上海启动了“文化艺术品评估体系——质押合作试点”课题项目,这是国家针对艺术品评估融资的首个试点,也是收藏艺术品质押融资在国内的首个尝试。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希望通过试点,形成银行、企业和评估机构三方相互依托、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品评估模式,给艺术品评估体系制定一套相对科学的标准。陈将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概括为“引导、监督和推动”。
·上一篇文章:戈壁深处神秘的曼德拉山岩画
·下一篇文章: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抵杭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sstq.cn/news/artnews/126261285G6FDCDB2J86K3D0DK580.htm
友情提醒: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时尚休闲网观点,中国时尚休闲网提供的内容和资讯仅供读者参考。部分文章采编自网络,如有侵权,可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内容
佚名 |
黄辉 |
佚名 |
胡笑红 |
张建华 |
吴俊 |
彭中天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