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所应如何整改

文交所应如何整改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作者:彭中天

  文交所是一种创新模式,没有本质错误。不能因为在创新的过程中有了一些错误就一棍子打死。个别文交所的问题并不能代表文交所的概念。它们只是在现有的发展文化经济基础不牢的情况之下进行的一种有勇气的创新。有的是因为出发点有偏差,想短期盈利,也有的是对交易所理解不够、定位不准造成的,并不表明这个方向是错的。

  资本市场中股票也是经过上百年发展历史,但是还有缺陷,大家还有意见。损失的钱比文交所损失大多了。

  文交所的创新,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贡献。要用包容的心态看待。

  现在文交所不规范是必然的,谁也不知道什么是规范。如果要规范就是政府要出台很明确的文件和相关的配套法律出台。政府监管到位就规范了。但是,谁来制定法律,谁来监管?是个问题。因为,文交所是种创新,还没有定型。所以,监管不可能到位,法律也只能滞后。

  文交所如何整改?我认为,应当按照“38号文”的内容进行整改。以下是几点建议:

  第一,前一阶段的创新遍地开花,浪费了大量社会成本,造成了社会上对文交所的很多误解。这种自发发展、分散创新是对文交所发展不利的,风险也不可控。所以,“38号文”要求整改之后进行收缩,只允许几家重点文交所再进行创新,这是对的。

  做的人太多,一方面是成本高,一方面不利于做出好的模式,还造成人才分散。中国懂交易所又懂文化的人其实是凤毛翎角。收缩文交所,缩小对社会的危害,这个意义上“38号文”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有限的资金分散,有限的人才分散,不利于行业发展。

  第二,要通过整改要重新定位。搞清文交所到底是做什么的;在整个社会的进程中,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

  第三,整改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诚信。文交所也是轻资产公司,经营的就是诚信。如果由于短期行为丢掉了诚信,这个行业就会失去信誉。作为刚刚成立的文交所,守住诚信是最重要的,放弃短期效益是明智的选择。从商业模式上讲,让大家都参与、都能看到好处,交易平台应该是最后获利的一方。目前这个行业对于诚信还重视不够。诚信是发自内心并通过法律监督的。行业诚信要由行业协会组成监督。现在的情况是,各自为政,不统一标准,做法不一样,肯定就会乱。

  第四,通过整改不是扼杀创新,而是应该鼓励创新。在可监管的范围内,在不造成社会影响情况下(不直接面对社会,采取会员制),重点文交所应鼓励创新。我们正在实践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不创新不行。不能简单的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就把思想禁锢了。如果不创新,文交所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产权交易所早就有了,文化产权交易跟其他产权交易没有区别。如果从实物形态来说,也不需要文交所。拍卖、画廊都已经存在了。

  文交所是一个新的业态,也因为是新业态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才是创新、创造,否则中国在文化经济上谈不上领先,我们注定永远跟着西方社会后面。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应该要领跑。领跑就要有创新,要有新模式。

  第五,文交所在整改中,一定要关注“化”,而不仅仅是关注“文”。所以我提到的一个观点是“以文化文,孤芳自赏,文而化之,化成天下”。文而不化,就不会有广阔的天地,就不可能成为支柱产业。只有“文而化之”化文为产、化文为需才能“化成天下”。拍卖市场这几年走过的路就是“以文化文”。天津的模式,也是“以文化文”,就把一幅画都炒高了。拍卖市场的艺术品涨到几十倍、上百倍,现在每年给国家贡献有多大呢?可以忽略不计。

  只有文化要素和我们的主流经济结合,我们低附加值的、以消耗原材料为主的增长方式发生转变,提升价值链,我们国家经济才能更好发展。文交所就是要在“文”和“化”之间,起促进作用。只有“化”才能够和广大老百姓的文化消费需求和投资相结合。也只有引入了老百姓,这个产业才能大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服务于广大人民,一定不是小众。怎么让“文”和大众结合、跟主流经济结合、跟文化走出去结合、跟国家倡导的经济转型结合,这才是文交所的使命。


·上一篇文章:姜昆赴江苏常州办个人书法展 88岁老母发微信祝贺
·下一篇文章: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抵杭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sstq.cn/news/artnews/1249181554GE5GH3ID150HGB4DBE9J.htm

  友情提醒: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时尚休闲网观点,中国时尚休闲网提供的内容和资讯仅供读者参考。部分文章采编自网络,如有侵权,可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