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西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需要包装
来源:中华书画网 文章作者:佚名
税收是一大制约因素
记者:你的意思是上海当代国际艺术展不应该只是一个交易平台?
马西姆:世界上有两种艺术博览会,一种是为各大国际画廊提供交易的平台,另一种是为各种领域之间建立桥梁。我觉得上海当代国际艺术展应该属于后一种,在城市和艺术之间、中国和世界之间、不同年龄层的人之间搭建桥梁。我很愿意和中国上海当地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合作,因为真正最成功的展会都是在真正有艺术发生的城市。
记者:也就是说上海当代国际艺术展是以品牌为主?
马西姆:是的。在感觉上,亚洲总是欧洲和美国贩卖艺术的市场,而不是生产艺术的地方。很多在亚洲举行的博览会更像个百货商店,他们把欧洲的画廊请来,如同卖舶来名牌一样。但我们不想把这种方式拷贝过来,我们希望建立自己品牌的东西。
记者:这届当代展上不少海外收藏家、投资家、画廊都在洽谈购买中国艺术家作品,这会否成为一个常态?
马西姆:欧洲的画廊到亚洲参加艺博会,往往会把欧洲的运作模式搬到亚洲,把亚洲当作市场。但我们对今年当代展的定位一直很清晰:不把亚洲当作市场,而是用博览会的上海特色来吸引国际藏家。从这点上说,我们很欣慰地看到有那么多国际藏家关注中国艺术家作品。
但如果从总体上来看,并不会很快出现大批国际藏家到中国收集作品的情况。这一方面与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地位有关,一方面也受制于中国政策因素。
记者:能否详细解释一下?
马西姆:主要就是税收的制约。还是拿香港艺博会对比,在香港交易是免税的,而在上海交易的话要面临30%左右的税收成本。比如今年的当代展,很多确定的购买交易,最后很可能都是在海外完成,而不是在展会上。其实从经济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和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记者:许多人都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泡沫不小。
马西姆:我看未必。最近20年里,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都是被海外藏家买走的,在中国根本看不到。我举一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有一个瑞士藏家,他在瑞士大使馆工作,买了很多现在很有名,但是当时并不出名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一件才几百元。可以说,他一个人就收藏了大量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但问题是,除非他把这些收藏拿出来展览,不然没有人能看到这些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大量作品在海外藏家手里,不与市场沟通。放不放作品,放多少作品到市场上来,这个都是海外藏家说了算了。这样反应在供求关系上,就是“求”不是问题,“供”出了问题。你觉得这个市场会不火么?
·上一篇文章: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旅游活动月精彩纷呈
·下一篇文章:还有90%的城市需要创意(图)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sstq.cn/news/bgxw/111021192455H2AGHIG9BI2KKF3I6K02.htm
友情提醒: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时尚休闲网观点,中国时尚休闲网提供的内容和资讯仅供读者参考。部分文章采编自网络,如有侵权,可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内容
佚名 |
蒋云龙 |
佚名 |
任超 |
朱卫国 |
张海洋 |
郭秀睿 |
祝君壁 |
王乐文 |
佚名 |